紅外熱像儀成像的原理
紅外熱像儀的使用范圍比較廣泛,適合黑夜或者大霧、陰霾天氣。比如軍事、安防、攝影等都有它的身影。前面剛好有提到它在海港碼頭的應用案例,這里就簡要介紹一下它的成像原理。
波長為2.0~1000μm的部分稱為熱紅外線。我們周圍的物體只有當它們的溫度高達1000℃以上時,才能夠發出可見光。相比之下,我們周圍所有溫度在絕對零度(-273℃)以上的物體,都會不停地發出熱紅外線。所以,熱紅外線(或稱熱輻射)是自然界中存在最為廣泛的輻射。熱輻射除存在的普遍性之外,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的特性。
1.大氣、煙云等吸收可見光和近紅外線,但是對3~5μm和8~14μm的熱紅外線卻是透明的。因此,這兩個波段被稱為熱紅外線的“大氣窗口”。利用這兩個窗口,可以使人們在完全無光的夜晚,或是在煙云密布的戰場,清晰地觀察到前方的情況。正是由于這個特點,熱紅外成像技術軍事上提供了先進的夜視裝備并為飛機、艦艇和坦克裝上了全天候前視系統。這些系統在海灣戰爭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物體的熱輻射能量的大小,直接和物體表面的溫度相關。熱輻射的這個特點使人們可以利用它來對物體進行無接觸溫度測量和熱狀態分析,從而為工業生產,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等等方面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檢測手段和診斷工具。
現代的熱成像裝置工作在中紅外區域(波長3~5μm)或遠紅外區域(波長8~12μm)。通過探測物體發出的紅外輻射,熱成像儀產生一個實時的圖像,從而提供一種景物的熱圖像。并將不可見的輻射圖像轉變為人眼可見的、清晰的圖像。熱成像儀非常靈敏,能探測到小于0.1℃的溫差。
工作時,熱成像儀利用光學器件將場景中的物體發出的紅外能量聚焦在紅外探測器上,然后來自與每個探測器元件的紅外數據轉換成標準的視頻格式,可以在標準的視頻監視器上顯示出來,或記錄在錄像帶上。由于熱成像系統探測的是熱而不是光,所以可全天候使用;又因為它完全是被動式的裝置,沒有光輻射或射頻能量,所以不會暴露使用者的位置。
紅外探測器分為兩類:光子探測器和熱探測器。光子探測器在吸收紅外能量后,直接產生電效應;熱探測器在吸收紅外能量后,產生溫度變化,從而產生電效應。溫度變化引起的電效應與材料特性有關。
光子探測器非常靈敏,其靈敏度依賴于本身溫度。要保持高靈敏度,就必須將光子探測器冷卻至較低的溫度。通常采用的冷卻劑為斯太林(Stirling)或液氮。
熱探測器一般沒有光子探測器那么高的靈敏度但在室溫下也有足夠好的性能,因此不需要低溫冷卻。
紅外與熱成像什么關系
紅外熱像儀是通過非接觸探測紅外熱量,并將其轉換生成熱圖像和溫度值,進而顯示在顯示器上,并可以對溫度值進行計算的一種檢測設備。紅外熱像儀能夠將探測到的熱量精確量化,能夠對發熱的故障區域進行準確識別和嚴格分析。照相機成像得到照片,電視攝像機成像得到電視圖像,都是可見光成像。自然界中,一切物體都可以輻射紅外線,因此利用探測儀測定目標的本身和背景之間的紅外線差并可以得到不同的紅外圖像,熱紅外線形成的圖像稱為熱圖。
目標的熱圖像和目標的可見光圖像不同,它不是人眼所能看到的目標可見光圖像,而是目標表面溫度分布圖像,換一句話說,紅外熱成像使人眼不能直接看到目標的表面溫度分布,變成人眼可以看到的代表目標表面溫度分布的熱圖像。
淺談紅外熱像儀
簡單地講:紅外熱像儀就是利用某些特殊的材料對紅外光輻射能產生某些物理量的變化的特性,然后把這種變量轉化成電信號,經過調制后再轉變成圖象并測溫。這些特殊的材料多為:碲鎘汞、銻化銦、鉑化硅、氧化釩、硅摻雜(或多晶硅)等等。市場上所謂的“制冷”和“非制冷”之分,實際上是指有無制冷器而言。
紅外熱像儀本身并不發射紅外,它只是被動地吸收而已。這有兩重含義:第一,這種特征加上自然界任何物體都對外輻射紅外信號的特點,使之成為軍事價值極高的設備;第二,考慮到紅外線在空氣中衰減的幅度,作為高靈敏度探測器材料的要求是何等的高!尤其是要考慮紅外熱像儀本身也有紅外輻射的干擾時。因此,從紅外熱像儀誕生那天開始,對它的技術保密級別及它的價格都非常的高。這里,我們還姑且不談紅外探測器的生產工藝的難度和成品率。
我們知道:自然界一切溫度在絕對零度-273.15°C以上的物體,由于自身的分子熱運動都在不停地向周圍空間輻射包括紅外波段在內的電磁波,其光譜范圍比較廣。分子和原子的運動愈劇烈,輻射的能量愈大,反之輻射的能量愈小。而現階段的紅外熱像儀都只能對其中某一小段光譜范圍的紅外光產生反應。比如:3~5μm或8~14μm,也就是所謂的“大氣窗口”---大氣、煙云等吸收可見光和近紅外線,但是對3~5μm和8~14&μm的熱紅外線卻受影響較小。因此,這兩個波段被稱為熱紅外線的“大氣窗口”。同時,物體向外發射的輻射強度取決于目標物體的溫度和物體表面材料的輻射特性。同一種物質在不同的狀況下(表面光潔度、環境溫度、氧化程度等等),向外輻射紅外能量的能力都不同,這種能力與假象中的黑體的比值就是該物質在該溫度下的發射率。(黑體是一種理想化的輻射體,它吸收所有波長的輻射能量,沒有能量的反射和透過,其表面的發射率為1。)應該指出,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真正的黑體。
也就是說,紅外熱像儀能否觀察到物體,取決于該紅外熱像儀的溫度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以及被測物體表面的紅外輻射強度和面積,我們甚至可以大略地理解為:溫度分辨率即是最小可辨溫差的能力,空間分辨率是顯示這種溫差的能力?,F階段溫度分辨率是以NETD實驗條件下,環境溫度為30℃時探測器的最小可辨溫差,而不是熱像儀整機的溫度分辨率。因為探測器本身的背景噪音如果為0.06℃時,后續處理所帶來的背景噪音疊加后肯定要高于0.06℃,至于能達到多少,那就要看各個廠家后續電子線路版塊的設計和處理能力了。這里值得說明的是:溫度分辨率和測溫精度是兩回事。前者是最小可辨溫差的能力;后者是重復測量的平均溫差。剛接觸紅外熱像儀的朋友通常會混淆這兩個概念??臻g分辨率不能等同于視場角,視場角是指鏡頭而言,空間分辨率實際是指紅外熱像儀整機的分辨能力,它與探測器、電路、鏡頭有關,是個綜合指數,以mrad為單位,1.0mrad即千分之一弧度。
這里,還要介紹一下像素數。通常我們看到國內外的紅外生產廠家在其產品技術參數上標明:320*240、160*120、120*120甚至是382*288、640*480,這一般是指探測器聚焦平面陣列數,可以理解為:單元探測器的數量,那當然是越多越好了。
這里要補充一點:現在國外有些廠家因受某些技術或條約的約束,還不能向中國出口高分辨率及高像素的紅外熱像儀或探測器,但出于資本的本能又希望進入中國市場,于是,采取了插值算法以提高顯示像素數,同時又不違反所謂的條約。與此應注意“幀頻”指標,即掃描速度?,F在市面上出現了一些幀頻為9HZ的進口紅外熱像儀,在某些行業的紅外熱像儀應用上,我國是有限制規定的。
順便插一段:所謂的“短波”紅外和“長波”紅外通常就是指探測波譜范圍為3~5μm和8~14μm的紅外熱像儀。兩者各有千秋。比如說:探測波譜范圍為3~5μm短波紅外熱像儀通常為制冷型紅外熱像儀,材料一般為:碲鎘汞、銻化銦、鉑化硅等,多用于軍事及測高溫領域。分辨率一般較高。但由于制冷元件的成本高,導致價格貴。也正是制冷元件的故障率較高及制冷效果的衰退,導致其在工業領域使用范圍的日見萎縮。而且,這些制冷儀器從開機到能夠使用,通常要等10分鐘左右---制冷器正常工作后,這在現場工作中是很不方便的。更不用談制冷型紅外熱像儀相對比較重了;非制冷紅外熱像儀的材料一般為:氧化釩、硅摻雜(或多晶硅),多為8~14μm的紅外熱像儀。開機即用,成本較低,輕便小巧,維護方便,其探測器的穩定性及分辨能力相對較差(由于科技的發展,其分辨率也越來越高了)。被廣泛應用于電力、化工、消防等領域。
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當初非制冷紅外熱像儀剛出現在市場時,為了和早期制冷型紅外熱像儀競爭,有些人士曾屢屢提到陽光干擾問題。有一種說法是:短波紅外熱像儀(3~5μm)易受陽光干擾,而長波紅外熱像儀(8~14μm)不受陽光干擾;因此,長波紅外可以在白天工作,而短波紅外熱像儀不行。的確,陽光是有干擾,但是,陽光照射物體表面發生發射或衍射時,其光譜范圍跨越了3~5μm的同時也跨越了8μm的范圍,也就是說:陽光對兩者皆有干擾,輕重不同而已。誰也不敢說:拿長波紅外熱像儀白天檢測就能避免因陽光干擾而產生的誤判斷!否則,我國相關檢測規程中也不會建議:在使用紅外熱像儀進行檢測時,盡量在“日出之前、日落之后”或陰天。其實,這種干擾還包含另外兩個因素:第一,陽光照射會使被檢測設備本身升溫,該溫升與設備故障部位的溫升有可能疊加,造成漏檢或誤判斷;第二,陽光照射對使用液晶屏作為顯像器的紅外來說,對人的肉眼是有很大的干擾的。紅外熱像儀除了能顯示物體表面的熱狀態分布圖之外,還有一個特點:非接觸測溫。這個功能,在當年的“非典”中應用是非常廣泛的。
但是,筆者認為:紅外在“非典”中的應用,對普及紅外熱像儀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作用;可在某些地方的應用方式上卻是有待商榷的。我們知道:人體是個恒溫體,傳統測溫所采取的部位是:腋窩、口腔、直腸。其中,直腸的溫度最高也最接近人體內部溫度。體表呢?---要知道紅外熱像儀只能測量表面的熱輻射(體表的不同位置溫度也不一定相同,但多在26度到31度左右),而人又分男女、老少,每個人在體表熱輻射上都有差異,同時,同一個人在24小時內的體表溫度也是有差異的。你怎么能排除人受環境的影響?(比如說人多而空間小、有空調、剛喝過熱水吃過飯、剛運動過、心情緊張等等)由于人有這些特性,即使你用相對溫差法或熱譜圖法也無法準確判斷。
紅外熱像儀能測溫實際上是通過黑體恒溫(可調)爐對紅外熱像儀先定標它的溫度曲線,定標的點越多,測溫相對越準。也就是說:沒有哪一家(無論是國外的還是國內的紅外廠家),也無論你是高檔的紅外熱像儀還是低端紅外熱像儀,都不可能無限止地標定無數個點,那樣是不現實也不經濟的---這一點對于人工成本高的國外產品來說,也是個不好的消息。即:誰的測溫都不可能準確。這種標定是和每個探測器本身的特性相關,所以,每臺紅外熱像儀,只要你測溫,這道工序是不可避免的。最麻煩的是:紅外探測器在工作或放置一段時間后,其材料的老化也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你是氧化礬還是硅摻雜(或多晶硅)或者別的什么材料,材料的特性發生改變,測溫曲線就得重新標定,否則測溫就不可能準確!雖然說非制冷焦平面號稱免維護機型,可以工作5萬或8萬小時,但這與測溫準確性無關,是指成像而已。何況,空氣中的水分,CO,CO2、灰塵對,紅外線的衰減作用,誰也無法去量化---它是流動的、非線性的且各區域在不同時間內是變化的。于是,關于“環境參數自動校正”“大氣穿透率自動校正:”等參數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那估計是各個廠家自己的經驗參數吧!
相關人士在談及該問題時,開玩笑說:“紅外熱像儀測溫是絕對不準的,發現相對溫差的能力是一流的?!碑斎?,這只是和接觸式測溫相比而言。應該說紅外熱像儀測溫雖然有誤差,但還是比較準確的。
另外,我們國家有些行業已制訂的檢測規則中規定:用紅外熱像儀檢測帶電、高溫的設備的方法是:1,熱譜圖法2,相對溫差法。
從核心技術的角度來說,國內工業紅外熱像儀行業根本沒有什么可以自豪的地方。因為非制冷焦平面探測器制造技術完全國外廠家手中,我們面臨的是長期的技術封鎖。